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atc

家庭教育应更重视性格和习惯的培养

“我要青出于蓝胜于蓝“、“在广博上不输父母”、“一定要超过妈妈的钢琴水平”,这些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好胜心强,早早就具有竞争意识的孩子。这是不是意味着父母对他的培养其实已经超出了引导的范围,意在塑造目的性和竞争意识?对于一个5岁的孩子来说,这是不是有些过早了呢?


著名心理学家、经典教材《心理学》第五版的作者彼得·格雷(Peter Gray)在所著的图书Free to Learn中,给了家长们这样的建议:不要剥夺孩子玩耍的时间。他从人类学、心理学和历史学的研究中,证明了自由的玩耍能帮助儿童学会控制自己生活、解决问题、与同龄人相处,并且也能够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冲动。


加拿大人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鼓励多于保护,对孩子引导多于灌输。他们要求孩子全面发展,而不是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另外,家长语言的作用也是加拿大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极其注重的环节,他们从不使用刺激、嘲讽甚至侮辱、谩骂的语言,多以安慰、理解、鼓励的话语对待孩子。

在加拿大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们就会对其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步教育”了。绝大多数加拿大家长认为,幼儿想自己进食,标志着一种对“人格独立”的向往,完全应予以积极鼓励。


从加拿大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观念来看,家庭教育更重视的是对性格和习惯的培养而不是单纯量化的知识堆砌。


教育要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


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让国内父母们变得越来越焦虑,总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让我们不禁想到了虎妈蔡美儿,她的两个女儿都走进常青藤,实现了她对“成功”的定义。但是,一些家长表示,即使这样的孩子将来会更优秀,自己也不会用同样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样的做法太功利了。其实,没有哪一种教育方法是无可挑剔的,即使它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成功,教育仍要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呈阶段性的,孩子都要经历完整的四个阶段,且不能“跳级”。根据他的理论,在孩子12岁才开始进入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开始会类推、有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按假设验证的科学法则思考解决问题。在此之前,孩子会经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科学的早期教育的内容是顺应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而设计,应该是训练和引导,而不是知识学习。当然,要承认存在个体差异,有些孩子天赋异禀,但孩子的身心发展总体具有一定规律性,家长最重要的还是保证孩子快乐、自足。每个孩子都具有差异性,要根据孩子的情况来制定,因材施教。


而且,教育具有长久性,现在来评判某个家庭的教育成果还为时尚早。家长们不用因为“别人家的孩子”怎样而过度担忧,也无需将其紧紧与起跑线挂钩。


托起孩子人生高度的,不是针对“起跑线”的竞争,是父母本身对教育理解的高度。只有父母自身对教育和孩子成长有清晰清醒的认知,才能给下一代更好地指导和引领,这也是很多父母送孩子出国留学,接受更多元文化浇灌的原因所在。


人生之所以复杂,就在于有太多维度去衡量,身心健康、家庭幸福、人际关系和谐等等许多因素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从自我意识出发去找到人生目标,而不是在模板的基础上成长。




8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